
岳塘新闻网9月6日讯(通讯员:陈玉霜)乡村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,它们不仅记录了地理空间位置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。为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,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,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岳塘区民政局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夯实乡村精准治理基础,繁荣地名文化活跃乡村文化活动,深化地名信息服务联通乡村与城市,挖掘地名内在价值释放乡村资源要素。
织密乡村地名网,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
岳塘区霞城街道下摄司五星安置区北边道路全长约1000米,是下摄司村及五星村村民出行的主要村道,该道路于2023年进行拓宽、硬化、铺设柏油。今年来,为进一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,经听取道路沿线村民、党员、代表意见后,结合此村道打造“绿色+清廉+文化”观光大道,并按照《地名管理条例》程序命名为“瑶家塘路”,用乡村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,为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增添“绿色动力”。
昭山镇七星村特色地名标志
昭山镇七星村地名文化墙
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,打造乡村特色地名标志
走进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村口处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一格的特色村牌,接着是一系列极具民族特色的地名标志性建筑,道路两边的地名指示牌向四周指引,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,柏油马路干净、宽敞、整洁。村内乡村记忆馆外的白墙上,一个个地名故事,汇成一面文化墙,一墙一风景、一墙一阵地。陈列馆内,整齐地摆放着质地、年代不同的农具和生活用品。木箱、油灯、辘轳、纺车、织布机、犁耙、手推车、驴驮架等,这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“老物件”,成了不少游客眼中的“稀罕物”,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好奇,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记忆。
近两年来,七星村以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,积极探索,通过“地名+”行动赋能的方式,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,带动村民群众就业、带活乡村旅游经济,形成“处处是景点、户户有产业、人人能增收”的美丽乡村。
霞城街道阳塘村乡村地名示意图
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居,活跃乡村文化氛围
丰富“扬名”内涵,做到“有名有实”。“牌楼山以前是一座小岭,在民间中岭称山,清朝年间,有一刘氏家族居住在此地……故此岭称作牌楼山。”岳塘区霞城街道阳塘村通过讲好乡村地名故事,加强对辖区内包括牌楼山、社山港、周家祠堂、堆子屋场等传统地标的文化挖掘,用好用活地名标志,展示本土乡风,体现乡韵、铸造乡魂,让乡村地名“有看头、有内涵、有讲究”。
加强地名信息服务,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
岳塘区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,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力度,对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、居民点、道路街巷、交通水利、公告服务、文化旅游、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、常态更新、规范上图,至今共收集5968条地名信息,并且积极发动镇街工作人员、两代表一委员、人民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、村邮站、农家乐、采摘园等兴趣点,提高图上地名感知度和活跃度。
荷塘街道正江村农业产业园地名标志
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
湘潭首程智慧农业产业园位于岳塘区荷塘街道正江村,是一家集蔬菜种植、科普教育、采摘观光、休闲娱乐、加工、采购、营销以及仓储配送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型企业。该公司利用自身产业优势,科普技术研究成果,形成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,在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中有效地提高果蔬生产能力,促进果蔬设施化发展,推进基地果蔬种植水平,并以岳塘区为中心,辐射周边实施推广该项目,形成生产基地1000亩,普及农户380户以上,为乡村振兴起到示范促进作用。
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对推动城乡地名融合发展,充分释放地名管理服务与地名文化建设的价值潜力,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推动乡村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。
责编:于杨
来源:岳塘新闻网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法华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山市晴岚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乔:返乡青年 逐梦“绿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“小巨人”
岳塘区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”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“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”活动启动
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“世外桃源”
我爱湘潭我的家|岳塘区:欢天喜地闹元宵
下载APP
分享到